欢迎来到薛城房产网

金马花蓆制作技艺:年味中的民俗文化传承

2025/03/01 栏目:区市动态
TAG: 本文暂时没有添加标签

凝聚新力量 筑梦新时代

寻美枣庄2025再出发

奋进新征程 E心向未来

金马花蓆制作

2008年6月,“金马花蓆制作技艺”被薛城区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薛城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10月,“金马花蓆制作技艺”被枣庄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三批枣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金马花蓆是一种以红、白、紫等各种颜色的秫秸篾子加工编织而成的手工艺品。因花蓆编织工艺在薛城金马村,故称金马花席。金马花席在薛城已有近几百年的历史,无论是花蓆的品种还是质量都远近闻名,成为薛城的一个著名手工艺品。

据资料记载,金马花蓆最早的传承人是一位姓张的人家,在康熙26年从外地迁居薛城金马村,靠编织花蓆等工艺品维持生计,遂在全村流传下来。传说乾隆24年乾隆皇帝南巡时,金马村当时曾是一个驿站,乾隆皇帝在金马村住宿时,看到村民都在编织花蓆,乾隆皇帝看到精美漂亮的花席连连称好,这个传说一直在金马村流传。古典名著《红楼梦》中曾多次出现带有“汉文”“龙”“凤”“喜”等字样的花蓆,都和金马花席有许多相像之处。

春节期间,在枣庄市薛城区周营镇前金马村,到处都是“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和人们相见时的拜年问候声,过年的气氛非常浓烈。69岁的村民刘学义、王光兰夫妇,在忙完年后赶紧躲进家中编花席,因为还有好多的订单等着完成,这冬季的空闲时间对于他们夫妻俩来说颇为珍贵。

前金马村历史悠久,村中一个刻着人像的“石婆婆”据说已经立在河边好几百年,古井台上的一对石狮子也同样是没人知道它们的岁数,这些都见证了前金马村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不少村民说,如果两个石狮子前几年不被偷走,它们会和村里传了不知多少代人的花席一样,很是能吸引人们的眼球。对于编制花蓆的技艺,至今仍是前金马村人的骄傲,因为周边的村子里没有人会这手艺,编花蓆的手艺一直以来也就只有前金马村的人掌握。村民王光兰自幼生活在前金马村,她告诉记者,她的祖上一直都会编花蓆,至于传到她是多少代了,谁也说不清楚。儿时的王光兰耳濡目染,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编花蓆,除了农活外,没有上过多少学的她就一直帮着父母编花蓆。后来王光兰和家住市中区城里的刘学义成了亲,把小家安在了前金马村,受她的影响,丈夫也很快掌握了编花蓆的技艺。从此后夫妻俩联手,每到冬季农闲时节就开始编花蓆,逐渐地将花蓆销售到了周边的地市,并且供不应求,走上了致富之路。

在王光兰的家院中,靠墙堆了很多的高粱秸,她说,花蓆的原料就是高粱秸,为了编花蓆,前金马村自古就有种植高粱的习惯。直到现在,很多地方都不种高粱了,但为了满足编花蓆的需要,前金马村还是每年都要种植大量的高粱。编花蓆的工序不是太复杂,但关键是备料,仅这一项就大体包括剖、轧、敲、刮等程序。即先将挑好的高粱杆去掉外皮,用刀子将杆竖着剖开,之后放在地上用碌碡轧平整,再敲打秸秆,用刀把杆芯去掉,仅剩下秸秆皮用来编花蓆。王光兰告诉记者,过去鲁南地区没有灯草蓆和竹蓆,花蓆用于家中铺床,现在主要是红事和白事用。在红事上花蓆用于拜天地时铺地,蓆子的中间位置要利用秸秆皮的红颜色,编出一个大大的“囍”字以示喜庆,对技术的要求很高,稍有疏忽就会前功尽弃。而白事用席子相对来说要求较低,对图案、颜色等不是太讲究,只要编的平整即可。另外,现在有的商家为了追求店铺的别致,也会使用花蓆当装修材料,比如茶馆、饭店等,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经常有商家专门来根据需要定制花蓆。(文图:孔浩)

(来源:枣庄新阶层)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当前访问人数过多,点击按钮后继续浏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