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薛城房产网

周氏葫芦刻绘:方寸之间雕刻万千世界

2025/03/12 栏目:区市动态
TAG: 本文暂时没有添加标签

  2019年12月,“周氏葫芦刻绘”被薛城区人民政府列入第五批薛城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3月,“周氏葫芦刻绘”被枣庄市人民政府列入第六批枣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周氏葫芦刻绘

  周氏葫芦刻绘距今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2021年被列入枣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八代传承人周建华在传承祖辈技法的基础上吸取汉画像石、摩崖石刻、雕塑、石刻、木刻、版画、剪纸技法精华,不仅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还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寓意。其作品荣获全国民间工艺博览会金奖、全国民间工艺博览会银奖等荣誉。周氏葫芦刻绘以千姿百态的葫芦为载体,通过起草、雕刻、打粗坯、抛光、上蜡、上色等工序,将山水、花鸟鱼虫、书法篆刻等题材,用平雕、浮雕、透雕等多种手法雕刻在葫芦上。

  近日,在新城武夷山路上的博艺书画院内,一个小型的葫芦艺术展吸引了众多的参观者。这些形态各异的葫芦,经过矿工周建华一双巧手的精雕细画,竟然都成了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周建华出生于薛城,中学毕业后随父母到了江苏沛县生活,后供职于沛县孔庄煤矿,先后做过选煤工、调度员、安检员、工会美工、宣传科员等工作。无论工作如何变动,但打小就养成的写字画画的爱好,周建华一直没有丢下,因此在后来从事葫芦刻画艺术之后,他能够得心应手。

  谈及如何从喜欢书画转行到了葫芦刻画,周建华说,除了偶然,其实还与他的家庭渊源有关系。原来,周建华的老爷爷喜欢葫芦艺术,家中到处都挂着葫芦,上面刻着梅兰竹菊、喜鹊闹梅、荷花仕女等精美图案,栩栩如生,老人家爱不释手,经常拿出来把玩。老人也会刻画,经常将刻好的葫芦送给左邻右舍的孩子们当玩具。老人在世时,曾给周建华讲过,他们的老辈人都是木匠,祖籍巨野,家里种葫芦、刻葫芦,因为葫芦是宝物,是吉祥物,代表了福禄,有着辟邪消灾的作用。可惜因为战乱,他们一家逃散了,老爷爷一路逃荒要饭到了薛城,却没舍得丢下从老家带来的这几件葫芦。老人希望,这刻画葫芦的技艺能够有人来传承下去,但在“文革”期间,不光技艺没人敢学,就连这几件老人准备当做传家之宝的葫芦,也被无情的毁灭了。

  1999年秋,周建华去朋友家做客,看到满院的葫芦很是喜欢,临别时朋友送了他几只。回到家后,在欣赏把玩葫芦时,周建华想到了老爷爷喜欢的那几件葫芦,于是他灵光一闪,准备运用自己掌握绘画和雕刻技艺,在葫芦刻画上进行尝试。在纸上作画不难,但在葫芦上作画就没那么容易了。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摸索,周建华终于掌握了刻画葫芦的技艺。于是他到处搜购葫芦,自己精心挑选、晾晒、打磨,力求完美,风景人物、花鸟虫鱼等都成了他创作的题材,十多年来共创作葫芦画1000多件。

  周建华的葫芦刻画作品匠心独运,从汉画像石、摩崖石刻,到现代雕塑、石刻、木刻、版画、剪纸,他都潜心研究,吸取精华,为我所用。每次在设计样稿时,他都是用心构思,待考虑成熟后再动笔下刀,精心雕琢染色。无论是镂空、平雕,还是深浅浮雕,周建华都有着自己独到的工序和技法。那刻画好的京剧脸谱、老寿星和财神爷,以及古今的美女图,线条流畅,形态栩栩如生,意境幽深高远,或粗狂奔放,或玲珑剔透,精美绝伦,令人赏心悦目。

  周建华的葫芦刻画作品近年来多次在全国民间工艺博览会上摘金夺银,并被各界人士所收藏。今后他打算将《水浒传》、《西厢记》、《红楼梦》、《金陵十二钗》、《西游记》等名著里的人物,全部在葫芦上刻画下来,形成系列的展品,在新城或薛城筹建一座葫芦艺术馆进行展出,并将自己的技艺传承下去,在葫芦刻画艺术上闯出一片天地。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当前访问人数过多,点击按钮后继续浏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