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薛城房产网

滕州“拉魂腔”再登首都舞台

2018/09/14 栏目:区市动态
TAG: 本文暂时没有添加标签

  9月8日,由中国戏曲学院戏曲艺术教育中心主办的“中国戏曲学院戏曲非遗专场演出”活动,在北京落下帷幕。在本次参演的节目中,滕州传统经典柳琴小戏《喝面叶》作为国家级非遗代表剧目获邀参演,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和国内戏曲专家的高度评价,充分体现了大家对滕州文艺事业发展的认可。原中央军委委员李继耐上将、航天专家孙锦云将军等到场观看了演出。

  演出开始前,演职员们正在全国地方戏展演中心的后台,紧张地做着准备工作,一个熟悉的身影悄悄坐在了观众席里。“李继耐上将来看我们的演出了……”“真的是李将军吗?我们可得把这场戏唱好,给我们滕州争光,把柳琴戏发扬光大。”这个消息如同扎了翅膀迅速在演职员中传播开来。大家抑制住内心的激动,互相鼓励着彼此,下定决心要把最好的柳琴戏,最动人的“拉魂腔”呈现在首都观众和德高望重的李将军面前。

  伴随着一阵音乐响起,表演正式开始。“梅翠娥”“陈世铎”缓缓走上舞台美轮美奂地表演着柳琴小戏《喝面叶》,唱到精彩之处,台下掌声一阵胜过一阵。经典小戏《喝面叶》是滕州市柳琴剧团的保留剧目,几十年来在鲁南地区久唱不衰,沿袭至今。1956年曾在全国戏曲大赛华东区获“优秀表演奖”,从而将柳琴戏这一地方剧种推向了全国,是柳琴戏的代表性节目之一。

  《喝面叶》讲的是陈世铎吃喝嫖赌样样精通,唯独不爱劳动,常借口赶会,出外鬼混。聪明勤劳的妻子梅翠娥假意以生病为由,让陈世铎为她做饭。平时懒惰的陈世铎用尽方法才为妻子做熟了面叶,妻子喝完面叶后,教育丈夫做人要勤劳踏实,陈世铎通过劳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决心改正错误。

  本次赴京展演的经典剧目柳琴小戏《喝面叶》,是作为大运河文化带省市戏曲非遗传承工作的优秀代表剧种获得邀请,由滕州柳琴戏研究保护中心全国红梅大赛金奖获得者、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琴戏传承人马安林饰演梅翠娥,国家二级演员孙作建饰演陈士铎。两位演员通过表演夫妻二人制作面叶的生活小事,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山东柳琴戏旋律悠扬、唱腔婉转和唱词朴实的艺术特点。

  演出结束后,李继耐走到广大演职员中间,亲切地握手慰问大家。对于家乡的柳琴戏、家乡的文化、家乡的发展,李继耐深感欣慰充满希冀。他动情地说:“今天看了家乡的柳琴戏,我心里很受感到,为什么这个戏的生命力这么强呢?因为它是扎根于基层、扎根于群众的,它给观众传递了一个最基本的道理,那就是今天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我看了演出,非常有感触,突然想到小时候一生病母亲就给我擀面条的情景,我想到了慈祥的母亲,这股浓浓的乡情是割舍不了的。”

  “听了刘晓兵团长的介绍,我认为我们家乡的柳琴戏会越来越好,越来越有前途,在这个‘大运河文化带’里面成为一颗璀璨的明珠。咱们这个戏非常有教育意义,充满生活气息的表演也适合孩子们的口味,能让老百姓看了动心、动情,是一部接地气的好剧目。2014年中国大运河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拥有了世界文化遗产的身份,成为中国遗产‘走出去’的标志性品牌。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大运河文化带做出了重要批示,标志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拉开了序幕,大运河文化带成为了国家发展战略。今天,我欣喜地看到在非遗戏曲传承方面,咱们滕州在文化发展方面走在了前列,滕州柳琴剧团是佼佼者,咱们滕州现在各项事业都很兴旺,人民生活都很好,现在的美好生活的追求除了物质就是文化,而且文化应该提到更为重要的位置。”李继耐边鼓励演职员们,边说道,“你们应该守望传统文化的精神家园,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依依惜别之时,此起彼伏的乡音回响在秋日的余晖之中,将军对家乡文化的关怀将会沉甸甸地装在演职员心中,激励大家将柳琴戏发扬光大。

  整场演出结束后,中国戏曲学院党组书记龚裕,副院长宋飞、冉常建,北京市教委高教处正处级调研员刘承?、北京市教委“高参小”工作办公室主任甘北林、文化部非遗司管理处副调研员岳青、中国戏曲学院继续教育部主任姚志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马玉璋、李文才、蔡英莲、宋月菊等领导、专家老师和参演演员进行了座谈交流。领导和专家对柳琴戏《喝面叶》给予高度评价,一致认为《喝面叶》之所以几十年来被老百姓喜爱并且传唱,主要因为它太接地气了,又不失艺术程式和规范。不仅剧本好、演员好,而且音乐美、唱腔美,可以说一部“有地气,有品味,有艺术,有高度”的经典传统剧目。宋飞副院长总结时说:“非遗应是活态的,像《喝面叶》这样的戏,就是非遗剧种活态化的最好榜样,希望大家回到地方,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领略戏曲的魅力和风采,让更多的孩子能了解戏曲,喜爱戏曲。”

  据了解,滕州柳琴戏研究保护中心前身市柳琴剧团,是由1912年卜端品创办的“拉魂腔”戏班“卜家班”逐步发展而成的。1950年“卜家班”改为“四平剧社”。1953年纳入地方事业建制,滕县政府将“四平剧社”定名为“滕县新建剧团”。1964年在华东汇演时,把“拉魂腔”正式定名为“柳琴戏”,滕县“新建剧团”变更为“滕县柳琴剧团”。1988年更名为滕州市柳琴剧团。2012年按照中央关于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意见,撤销了原滕州市柳琴剧团建制,分别组建成立了“滕州市柳琴戏研究保护中心”和“滕州市柳琴剧团演出有限公司”。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成立国有文艺院团,滕州柳琴戏已走过六十多个春秋,先后上演古装传统戏《梁山伯与祝英台》、《封神榜》、《十五贯》、《回龙传》、《白玉楼》、《孟姜女》、《李慧娘》、《拾玉镯》、《喝面叶》、《张郎与丁香》、《宝瓮》、《王龙爬城》等一百多个剧目。六十年代,滕县柳琴剧团演出现代戏《红霞》、《红姐妹》、《红色种子》、《红松林》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反响。八十年代,滕县柳琴剧团坚持党的“双百“政策,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上演了《山乡锣鼓》、《盼儿记》、《兵头将尾》、《瑞云》、《驴王嫂》、《竞选》等优秀剧目。除在本地区演出外,多次参加山东省的会调演和苏、鲁、豫、皖柳琴节演出活动。曾四次荣获山东省“五个一”戏剧精品奖,多次获国家、省级一等奖。滕州市柳琴的剧目《墨子》,《山乡锣鼓》、《竞选》、《父女赶船》曾五次赴京演出,受到各级领导和专家的好评。2010年、2015年两次被中宣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全国服务农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称号,2016年被文化部、财政部授予“全国优秀改革基层戏曲院团”称号。 2016年入选文化部“名家传戏――当代地方戏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2017年入选“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2016年、2017年两次入选“山东省地方戏振兴和京剧扶持工程”,2017年入选“山东省地方戏代表性剧目展演”、参加“第三届中国戏曲(黄河流域)红梅大赛”获得金奖。

  近年来,滕州柳琴戏研究保护中心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创作与保护中坚持扬弃继承、保护、传承与发展并重,在文化惠民活动中坚持服务基层、转化创新,积极地发挥了戏曲艺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独特作用。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当前访问人数过多,点击按钮后继续浏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