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薛城团区委创新“3+”模式促进大学生与社区“双向赋能”
自“百万大学生进社区”社会实践启动以来,薛城团区委积极探索“畅通+融入+提升”的“3+”模式,汇聚团组织、社区、高校三方合力,以基层服务需求为支点,进一步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为“打造首善之区、建设品质薛城”注入青春动能。
架起“连心桥”,畅通高校社区“直通车”
向社区问需求
团区委先后3次组织召开全区共青团工作会议,详细传达上级工作精神和要求,安排部署“百万大学生进社区”工作任务,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形成村、社区需求清单,明确工作重点和对象。
向高校问技能
团区委积极当好“牵线人”,与周边6所高校团委沟通联系,了解参与社会实践大学生专业特长,及以往开展活动经验做法、难点堵点,探索大学生进社区社会实践新路径。
合理安排匹配
根据了解掌握“供需”信息,由各镇街团委与“供需”双方详细对接,适宜组织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截至目前,全区共有4个镇(街)、21个村(社区)与3所驻枣院校、21个团支部结成对子,建立高校社会实践基地6处,打造特色社会实践项目9个,开展理论宣讲、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活动60余场次。
搭建“大舞台”,融入基层治理“零距离”
社区当好“引路人”
各结对社区分别明确1名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负责人,对活动方案给予指导建议,宣传发动人员参加,协助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学生当好“带头人”
以“真实践、真锻炼、真获得”为目标,每次活动从定主题、定方案、定人员分工,到活动准备、开展、总结等各环节,均由大学生唱“主角儿”,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独立思考、组织协调、团结奋进能力。
团委当好“贴心人”
团区委与高校团委不仅做好“牵线搭桥”,更注重“把脉定向”,站在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把控全局,及时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共帮助协调场地、用具、交通等问题30余个,保证实践活动顺利进行和开展。
凝聚“青力量”,提升服务大局“贡献度”
响应“榴枣归乡”号召
自全市深入推进“榴枣归乡”工程实施以来,怀揣梦想的枣庄学子们在寒暑假期间,积极参加“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团区委持续擦亮“青鸟展翅·才聚薛城”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品牌,积极联合有关区直部门、镇街举办“乡”服相成就业政策宣传活动,感知体验家乡发展变化,组织学子参与平安春运、新春送温暖等志愿服务活动,服务家乡经济社会发展,让大学生在基层社会实践中发光发热。
共同助力乡村振兴
枣庄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与沙沟镇张庄村结对后,充分发挥高校美术学科专业优势,以美丽乡村墙绘、留守儿童公益美术课堂等多元“美育+”方式助力乡村振兴,宣讲中国绘画历史及绘画知识,带领小朋友们参观石榴主题书画展,进一步了解传统文化。在第五届山东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暨志愿服务交流会中,该学院“青绘·艺行”志愿服务项目斩获金奖。枣庄学院文学院到沙沟镇西界沟村,开展“诵读传古韵,经典润人心”经典诵读、“大手拉小手,爱心助成长”课后辅导活动,探索形成“尔雅国学小课堂”社会实践项目,实现实践育人与服务地方的良性互动。
提供平台加强实践
将“青春社区·伙伴计划”“青年之家·青年夜校”等团属活动打造成“百万大学生进社区”的“练兵场”,组织结对院校大学生积极参与。筛选社会组织中有经验“帮带导师”,带领专业大学生在实践中学本领、长才干,在“青春社区·花现美好·只樱有你”游园集市、“青听心声·阳光成长”青少年心智成长、“真情暖童心·相伴护成长”暑假班等活动中,共有30余名大学生志愿者参加,获得社会各界一致好评。
下一步,薛城团区委将继续发挥桥梁纽带的作用,加强与高校沟通联系,为青年学子成长成才提供机遇、搭建平台,切实提升共青团实践育人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