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薛城房产网

马氏柴烧:人与窑的对话,火与土的共舞!

2025/02/15 栏目:区市动态
TAG: 本文暂时没有添加标签

  2019年12月,“马氏柴烧”被薛城区人民政府列入第五批薛城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5年1月,“马氏柴烧”被枣庄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七批枣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薛城区中陈郝村,一座红墙小屋如绿荫之韵悄然静立,瓷器互触的叮当轻响轻拂入耳。就在这儿,非物质文化遗产“马氏陈郝古陶瓷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马士常正在瓷壶煮茶,请客人品茗赏瓷。伴随着缥缈的水汽袅袅升腾,茶的清香在瓷的沁润中扑面而来。“柴烧的杯子盛的水喝起来更温软,后味更甜香。”品茶后,客人们一致表达了自己的感受。相同的水源,只是用不同的壶烧,不同的杯盛,显现的是不同的效应,这是什么原因?

马氏柴烧

  “这是马氏柴烧背后的秘密。”马士常的话,把大家的目光再一次聚集到瓷器上。粗犷自然的质地、拙朴敦厚的色泽、深沉内敛的古雅,正静静诉说着千年古窑的传承与新生。

  中陈郝,不仅是薛城区的一个古老村庄,更是一处我国北方地区瓷窑烧制的发祥地。早在1500多年前的北朝时代,这里就开始烧制陶瓷,历经发展,瓷窑遍布村庄周边,有七十二座陶瓷窑之说,并在该村形成了交易市场,一度成为北方陶瓷生产中心。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这颗曾经闪亮的陶瓷制作明珠却却一度黯淡。

  作为土生土长的中陈郝村人,看到农田里一片片闪烁着先人智慧光芒的古瓷碎片,在祖辈独具匠心的手艺和精益求精精神的影响下,马士常心里种下了传承瓷文化的根和魂。他创办了传统柴窑陶瓷作坊,使失传千年的中陈郝古瓷传统烧制技艺全面复兴。近年来,其作品获得山东省工艺美术奖多项荣誉,由他参演的、以马氏柴烧为原型的制瓷技艺专题片《千城一绝·千年古瓷中陈郝》等更是在美国时代广场播出。

  马氏柴烧就是马士常传承陶瓷制作技艺的看家本领。所谓柴烧,就是在烧制瓷器的时候,不再把瓷坯用罩罩住,而是直接放置到窑中烧制。熊熊的烈火烧起,火焰流窜在胚体表面烙印下了“吻痕”,木柴燃烧后留下的灰烬让瓷器产生了天然的落灰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每一件都是孤品。”马士常说。

  柴烧不仅仅是燃烧薪柴,更是人与窑的对话,火与土的共舞。马士常介绍说,烧制的过程需中,窑要保持1300℃左右的温度,所以,烧制一窑大窑,他和家人每隔20分钟左右要添柴一次,要烧制3天。这是一次持续地拱火、持续地升温、持续地升华的过程。

  另外,马氏柴烧之所以有自己的特色,是因为每一个细节都有推敲和讲究。马士常说,制瓷泥土的选择要本地土层下1.2米左右,既干净又富含铁等微量元素;烧柴的选择是的松柏和桃木,富含柏油和果胶;制坯是他和儿子两人,要保持厚薄均匀、造型优美。就是这些选材和烧制的精打细算、精工细作,最终造就了妙然天成、独一无二的马氏柴烧陶瓷。

  柴窑的旁边,是烧制好的成品。瓷器不语,韵泽千年,灵者的构思、工匠的精神以及沧海桑田的时代变迁,都凝聚在一件件温婉优雅的瓷器里,化作古薛大地传承千年的文明印记。

  伴随着制坯机的轻响,一件陶罐的雏形正在马氏柴烧第四代传人、马士常的儿子马沛翔的手下显现出优美的身姿。马士常颇感欣慰:“马氏柴烧已经接力到这代年轻人的手中,在传承技艺的同时,希望他们在瓷器造型上有更多的创新,在瓷文化传播上有更多的突破,让马氏柴烧陶瓷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当前访问人数过多,点击按钮后继续浏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