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薛城区:强化生态流量保障 助力河流生态复苏
保障河湖生态流量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实践,是维护河湖生态健康的关键行动,是推进河湖复苏的首要任务,是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基础保障。近年来,薛城区立足区域实际,系统谋划、精准施策,先后被列为省级现代水网先行区、取用水标准化试点县、取用水领域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县、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县、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估试点县、再生水用水权改革试点县,成功创建了一条条幸福河湖,河湖生态环境得到不断改善,谱写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系统谋划推进 加强生态流量保障
坚持规划先行,围绕水资源、水生态、水安全协同发展,编制《薛城区现代水网规划》《智慧水利管理系统建设规划》等专项规划。规划从水资源优化配置、河湖生态修复、智慧化监管等维度,构建起“全链条”治理框架,为后续工程建设提供了精准的技术路径和实施指南,确保河湖治理工作有序推进。
近年来,市区两级累计投入20亿元,大力推进河流综合整治、引湖入薛、水系连通等重点工程,构建“一站四轴、三纵五横、水美薛城”的现代生态水网体系。通过工程协同运作,区域拦蓄水量达1600万立方米,水面面积4000余亩,极大改善了区域水生态景观与水资源储备条件。
为解决季节性断流问题,我区构建“再生水回用+外调水补充”双轨补水机制。薛城区现有污水处理厂5座,污水处理能力每天16万立方米,配套人工湿地净化系统,每年向河道输送1100余万方再生水,实现污水资源化利用;同时依托南四湖调水工程,科学调度生态水量,每年生态补水量700余万方,区域河道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标准,水生态系统完整性显著提升。
强化精细管控 提升河湖管理效能
将水生态建设与“河湖长+检察长”“水资源+司法”“水务+信用”深度融合,深化信息共享、联席会商等制度,形成全区水网建设的监管合力。完成薛城区22条河流、6座小型水库一河一策的修编,设立区、镇、村三级河湖长116名,安装河湖长公示牌70块,完成187公里河湖岸线划界工作,加强河湖库岸线管理保护,构建科学合理岸线格局。
以河湖长制为抓手,统筹上下游、左右岸治理,加快构建目标合理、责任明确、保障有力、监管有效的河湖生态水量保障和管控体系,实现区域内水资源优化配置。纵深推进河湖库“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严惩非法侵占河道、非法调整河湖库岸线等违法行为。并与下游微山县签订流域横向补偿协议,全力推动跨界河湖协同共治工作向纵深发展。
强化数字赋能智慧监管,依托“数字河湖”建设,建成50处视频监控点、16处雨水情监测站、10处水位监测站,实时采集河道水量、水位、水质等数据,动态预警水情变化。同时无人机巡河、无人船清理水面漂浮物,进一步提升智慧监管力度。
河湖生态流量保障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薛城区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持续完善生态流量保障体系,加大工作力度,强化措施落实,努力实现河湖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为全区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态家园。